全球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 金融危机重现言之尚早
发表于:2015-08-25    

    财联社讯:近期,全球股市、汇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均出现了剧烈波动。今日,沪指跌8.49%,报3209.91点,创2007年2月以来最大跌幅(2007年 2月27日沪指跌8.84%)。深成指跌7.83%,跌931.76点,报10970.29点;创业板跌8.08%,跌189.34点,报2152.61 点。而上周,沪深股指已跌逾11%,均为年内第三大周跌幅。

 

    亚太股指全线下挫。日经指数收低4.6%至18540.68点,去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200日移动均线;澳大利亚指数大幅收低4.09%,报 5001.3点,这是2013年7月以来最低水准,而且是2009年1月以来最大百分比跌幅;韩国股市综合股价指数(KOSPI)收盘下跌2.5%至 1829.81点,此为2012年6月4日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台股加权指数收盘大跌4.84%,至7410.34点,盘中一度暴跌逾7%创史上最大跌幅。

 

    欧美股市也一度出现恐慌性大跌。美东时间周一早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盘初曾一度重挫1000点,创雷曼危机以来最大跌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开盘下跌 393.85点,跌幅8.37%,报4312.19点。标普500指数开盘下跌59.76点,跌幅3.03%,报1911.13点。

 

    盘前标普、纳斯达克和道琼斯股指期货均跌5%,触发熔断机制,目前美国三大交易所股指期货暂停交易。

 

    不过目前,美国股市已大幅反弹,其中标普500指数刷新日高至1944.66点,道指跌幅收窄至0.67%。

 

    上周,道指累计跌5.8%、创2008年10月10日以来最大单周跌幅,标普500指数累计跌5.8%、创2011年9月份以来最大单周跌幅,纳指累计跌 6.8%;欧洲泛欧绩优300指数收跌3.40%,报1427.13点,盘中触及1月份以来最低、并录得2011年11月份以来最大盘中跌幅。欧洲斯托克 600指数较4月份高位下跌13%。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一片狼藉的市场,多个国家和地区拟出手救市。台湾“行政院”官员讨论通过“国安基金”或四大基金进场护盘事宜;其他部分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发布了相关措施和言论,对股市下跌表示关注。

 

    人民币贬值并非动荡之源

 

    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人民币中间价报价进行市场改革,人民币随后出现一次性贬值约4%。今日,A股暴跌后,离岸人民币与在岸人民币汇率随之大幅贬值,CNH最高贬至6.5189,CNY跌0.25%收盘报6.4044,创四年新低。

 

    在人民币贬值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承受更大的贬值压力,尤其是东南亚国家。8月20日,在政府允许汇率自由浮动后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暴跌近30%,今 年已贬值40%。俄罗斯、加纳、哥伦比亚、几内亚、土耳其、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的货币贬值幅度至少都在4%。货币贬值幅度在3%以上的国家则 高达17个。事实上,所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都发生了贬值。

 

    然而,人民币贬值并不是造成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的主要因素。人民币贬值对于市场的冲击在于,市场认为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带来需求下降,这会导致那些主要依赖向中国出口资源和其他货物的国家受到影响。

 

    但在人民币近期贬值之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已经出现普遍且持续的贬值。人民币贬值不到4%并不会与绝大多数新兴市场货币高达20%左右的贬值幅度形成贸易上的竞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共同的贬值压力是来自美联储加息预期。

 

    事实上,在过去,我国一直是“与邻为善”,但其他的国家都在“以邻为壑”,一方面通过贬值争夺有限的出口份额,另一方面通过再平衡战略推动产业回流,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在全球经济总需求有限甚至还在萎缩的大环境下,这实际上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美联储加息预期掀起风暴

 

    虽然美联储何时加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其已释放出更多显示加息时点逐步临近的信号,市场预期美联储最早可能于9月启动加息,资本流出新兴市场的担忧渐浓。

 

    有数据显示,在截至2015年7月底的13个月里,19个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净流出规模达9402亿美元,近乎两倍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三个季度的4800亿美元净流出总量。

 

    专家指出,美元是世界货币,但美联储政策的“自利性”会造成很强的溢出效应,让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受害者,量化宽松与加息制造了“资本潮汐”,冲击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稳定性。

 

    印度央行行长Rajan就曾指责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本国经济复苏时采取了自私的经济政策,导致新兴市场动荡。

 

    兴业证券则认为,目前全球市场正在经历美联储加息预期的第三波冲击。美联储每一轮加息周期几乎切合了全球风险资产配置(成熟市场VS新兴市场)的风格切换 点,这与受经济基本面驱动的长期资本流动有关;美联储加息期间和加息前,MSCI新兴市场的波动性明显大于成熟市场。

 

    多因素致全球经济乏善可陈

 

    据穆迪日前公布的《2015至2016年全球宏观经济展望》称,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依旧乏力,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以及中国资产价格下降等风险,导致全球经济乏善可陈。

 

    报告认为,美国良好的就业情况、较高的企业利润、有利的融资环境和逐步释放的企业需求有助于推动GDP增长,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为2.4%和 2.8%;欧元区经济受弱势欧元和油价下降刺激缓慢复苏,但各项数据显示其结构性改革未能激发增长潜力,今明两年增长预期为1.5%;受石油价格降低和国 内公共投资延迟等因素影响,巴西、印尼、韩国和墨西哥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

 

    而长期作为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中国经济,也出现了放缓趋势。中国8月财新制造业PMI初值为47.1,预期48.2,前值47.8。连续第六个月低于50.0的临界值,创09年3月来最低。新订单和出口订单指数降至三年内最低,而产出更跌至危机后冰点。

 

    分析指出,前些年的高增长态势掩盖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且内生动力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

 

    新兴市场重演金融危机?

 

    民生证券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第三波渐入高潮,要对外部风险有充分的准备。去年的卢布以及近期的人民币、坚戈、林吉特贬值不是孤立事件,都是金融危机第三波 激起的涟漪。三波金融危机的演进逻辑:第一波是银行业危机,发生在中心国家(美国)的私人部门,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私人部门去杠杆和公共部门加杠杆;第二波 主权债务危机随后在次中心国家(欧猪五国)的公共部门爆发,其结果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同步去杠杆,全球总需求陷入萎缩。第三波综合性的货币金融危机由此 传染到过度依赖外需和外资的外围国家(新兴市场),其结果是新兴市场陷入经济衰退和资本外流的恶性循环,而这可能会反过来对发达市场形成拖累(尤其是中国 市场的波动),引发全球性的恐慌。

 

    从2013年开始,金融危机第三波层层递进、渐入高潮。2013年是前奏,QE退出的预期已经让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比如经常账户逆差、外汇储备不足、 经济下行较严重的印度、南非等国。2014年是上半场,随着QE的加速退出,又有一批经常账户相对稳健、外汇储备相对充足、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的国家随之倒 下,比如俄罗斯。2015年我们已经步入下半场,美联储加息成为新的风险源,从越南盾到哈萨克斯坦坚戈,一些经常账户顺差较大、国内经济较为稳定、外汇储 备较为充足的国家货币也在相继倒下,人民币基本面最好,但也积累了不小的贬值压力,逼迫央行一次性贬值。

 

    往后看,“覆巢之下无完卵”。现在基本面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只是暂时推迟了危机,但并没有完全解除风险,如果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完成改革转型,该倒下的最终依然会倒下。对中国来说,我们虽然是新兴经济体中基本面最好的,但也有必要对风险做好规避。

 

    兴业证券则认为,全球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的预期可能阶段性过度反应了,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新兴市场会受到冲击,但是遭遇类似1998年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因为:

 

   (1)在美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情况下,美联储加息只是对货币政策恢复“常规”性操作的一步,是否会开启加息长周期值得怀疑;(2)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政 策分化对冲了部分美联储加息的影响;(3)东亚地区新兴国家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且外债规模稳定,有足够的“安全垫”应对流动性危机,酿成新兴市场国家系统 性危机的概率不大;(4)美联储越来越重视对预期的引导,不排除已经超调的可能性。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海鹰大厦22B.


电话:0755-82915333     企业邮箱:jyfcs@jiuyangfund.com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最新投资信息

粤ICP备10239067号 深圳玖阳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