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1日讯:9月初以来,存量配资清理可谓一波三折,而清理范围也早由最初的伞形配资明确到到第三方接入的三类结构化信托产品,但对于券商、信托行业来说,仍在盼望更多的清理指引出台。
按照监管层9月17日最新的监管通知,三类结构化信托产品被明确纳入清理范围。监管明确之下,伞形信托在劫难逃,但其他结构化信托产品可通过监管层给的三 大方式转由券商接手。不过,问题没完,《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多位券商以及信托人士发现,业内的焦虑仍未停止,而焦虑的核心则是1000多亿配资盘券商该怎 么接手,这之中仍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此外,随着9月30日的大限将至,能否完成存量配资的大清洗仍存疑问。
券商接手面临技术难题
9月17日下午,证监会宣布向地方证监局下发《关于继续做好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强调了券商清理配资不再“一刀切”,明确三大清理范围,也给出了三大建议。
业内普遍认为,三类清理范围可以概括为:依靠HOMS等系统进行分仓、具备非实名等特征的伞形信托、单一信托以及投顾直接下发投资指令的结构化产品。
而三大建议概括则是券商可以与信托公司沟通,采取将违规账户的资产通过非交易过户、“红冲蓝补”等方式划转至同一投资者的账户,或者取消信息系统外部接入权限并改用券商PB交易系统等方法处理。
业内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将违规的账户转入券商合法的PB系统,这之中的风控技术以及信用难题如何解决?
本报记者从券商了解到,和HOMS等配资交易软件类似,券商的PB系统是在恒生O32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原系统本和信托系统一样具备分仓、平仓等风控功 能,但目前券商不能承PB业务的担风控职能。对于其中原因上市人士称:“因为监管层之前态度很明确,禁止PB业务风控外包给券商,所以券商PB系统目前有 估值功能的,平仓、分仓等风控功能相应可能被禁止掉了。”
多位券商人士认为,对于待清理的部分结构化信托产品,未来的方向或是通过券商PB系统交易,做到系统可控,账户可追溯;融资以及风控则由信托机构经手,由此也可实现券商和信托机构在第三方接入方面的继续合作。
不可否认的是,相关人士认同,对监管层而言,走券商的交易端口,把原来不可控而且无法估计资金量的杠杆配资资金,收归到“听话”而且可以控制的券商对接,以后整个市场风险才更可控,从而避免像过去几个月那样暴涨暴跌。但具体的接入指引仍需要监管层有所批示。
和PB系统的难题类似的是,“红冲蓝补”、“非交易性过户”也存在特定技术难题。
弱化清理大限
据《第一财经日报》9月6日获悉的,一份来自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配资清理通知显示,除两家规模在300亿元以上的券商外,不少于2000亿元规模的违法配资规模需要于9月30日前完成清理。
不过,在证监会9月17日《通知》中,虽然最新一次明确了单一结构化信托业将纳入清理,但具体清理时间节点并未提及,伞形信托清理时间限也只较为模糊地称按照原计划推进。
受访的信托以及券商人士认为,证监会此举是弱化了最后清理期限,而目前看要存续单一结构化信托也在9月30日之前实现清理也确不显示。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对于伞形信托清理目前业内统一战线,多选择在月底之前彻底断开外部端口链接。而对于其他结构化信托清理进度和措施则各不相同。
在清理期限缓和之下,有券商人士透露,有信托机构和合作券商陷入了新一轮“扯皮”。“《通知》里要求券商不要单方面解除合同、简单采取"一断了之"的方 式,这变成了信托公司应对券商清理的新说辞。”前述PB业务部负责人称,目前来看无论是伞形还是单一信托,清理进度仍然并不乐观。而券商更多的还在盼 望,9月底清理完成,10月能够重新开始外部端口的申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