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新一轮油气体制改革目前已有初步方案,正向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商务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和业界征求意见。新一轮改革 或将要求“三桶油”逐渐剥离油服和工程技术板块,先将这些板块成立独立的公司,然后通过股权置换的办法逐步完全剥离。业内人士表示,油田服务和工程技术板 块是“三桶油”人员最密集的领域。如果这项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将极大提高“三桶油”的效率。前提要妥善处理好辅业剥离时产生的成本问题,以及“三桶油”内 部对企业规模、国际排名的重新认识。
2014年6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2月的中央 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今 年“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
决策层定调之下,新一轮油气改革开始拉开序幕。
新一轮改革方案,将会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油气行业的格局和前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为此走访了多位参与方案起草和研讨的人士,如无重大调整,以下几个方向值得期待。
上游引入多元主体
“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是决策层既定要求,首当其冲的便是上游勘探开发环节,未来有望在少数巨头之外引入多元主体。
中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油气行业资深专家曾兴球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上游是整个油气产业链的核心,如果油源被几家企业垄断,也就谈不上中下游的市场开放,因此上游实现主体多元化至关重要。”
据《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勘探开发领域或将包括4个方面的改革,即探矿权由登记制改为招标制、探矿权有效退出机制、勘探开发信息公开机制、建立采矿权市场交易中心。
管网开放和独立
一旦油气上游开发实现主体多元化,随之需要的是中游环节油气管网的公平准入。油气管网独立,已是众望所归的大趋势。
油气管网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据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石油掌握国内一半左右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中石化掌握着接近一半的成品油管道。
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动作。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出台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规定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的范围为油气管道干线 和支线,以及与管道配套的相关设施;在有剩余能力的情况下,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应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平等开放管网设施。
市场化定价进程加速
对终端用户来讲,油气改革最值得关心的是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定价方向早已明确,问题在于步子迈得有多快。
目前,中国在建设成品油价格市场体系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2014年12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有望在 2015年底前正式启动。2015年3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并于7月1日投入试运行。
三桶油“瘦身”
庞大的“三桶油”,在新一轮改革中有望“瘦身”,除天然气管网独立外,主辅业分离是另一大看点。
目前“三桶油”上游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开采,油田勘探开发及工程技术服务。而埃克森美孚、英国BP等知名国际石油公司在上游领域均没有油服板块,而是购买油田服务公司的服务。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国际石油公司强调专业化分工,油田服务和工程技术在国际上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通过竞争不断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同时降低服务成本。
而“三桶油”所属的油服公司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大约80%,“三桶油”的区块勘探开发均优先安排自己的油服公司作业,这在一定阻碍了市场竞争和油气上游市场开放。
新一轮改革或将其真正落实,要求“三桶油”逐渐剥离油服和工程技术板块,先将这些板块成立独立的公司,然后通过股权置换的办法逐步完全剥离。
“大能源部”短期无望
多位参与方案讨论的人士表示,油气行业要从垄断走向市场开放,有赖于政府管理的变革和监管职能的加强。
目前,政府对于油气行业的监管职能分散在包括国家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等十多个相关部委。“这就导致各个政府部门各管一段,各段之间却无法实现无缝连接。很多交叉领域,缺乏有效管理。”一位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