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央行上调了常用借贷便利(SLF)利率,逆回购招标利率同步上扬,而节前央行推出了临时流动性便利(TLF),并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这彰显了央行推动去杠杆和防风险的决心,下一步市场流动性可能趋紧。
近年来,随着公开市场操作以及SLF、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创新与频繁使用,央行在调节市场短期流动性,缓和关键时点流动性紧张,以及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波动等方面的能力增强。从近期看,央行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中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普涨;二是隔夜利率上调更多;三是对不达标的地方金融机构增加惩罚性措施。这些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节前,部分人士将TLF等同于“降准”,忽视了二者在资金成本上有本质的区别。同样,近期有分析认为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上调是变相“加息”,这也是一种误解。一般而言,“加息”是指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带有较强的主动调控意图,信号意义强烈;而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上行,调整的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目前中资银行向央行借款约为总负债的3%,直接影响有限。而逆回购中标利率上行,更是主要由市场决定。
那么,为什么央行调整的是货币市场的利率,而不是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目前我国经济还在底部,进出口和民间投资依然低迷,企稳迹象尚不明显,不具备全面加息的基础和条件。二是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对实体企业影响最大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将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从信贷结构看,2016年新增信贷中近一半为住户部门贷款,若此时加息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过大冲击。
因此,此次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行,主要是为了向市场传递去杠杆和防风险的信号预期,给市场参与方预留缓冲时间和整改机会,在去杠杆的同时注重防范风险。相对来说,货币市场操作工具是更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目前全面加息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调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比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更为合适。
当前,利率在调节资金供求和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下一步央行或可进一步健全利率传导机制,提升传导效率,加快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实现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因此,央行未来将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转向更加灵活、刺激更加温和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来调节货币市场操作利率和流动性,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