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市场有消息传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全面叫停配资。对此,经财新记者多方确认,此事并不属实。两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也均表示,未接到通知。
“所谓全面叫停配资业务的说法过于行政化,未根据各类配资业务实际的风险情况对症下药,对市场的冲击也嫌过于巨大,这不符合金融监管部门应做的决定。”市场人士分析认为。
平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指出,7月14日银监会确实召集主要信托公司对银行、信托资金入市的渠道以及规模摸底,暂时并未听说银监已叫停配资业务。6月,财新记者了解到,北京、上海银监局也自行摸底了伞形信托的规模。
在这轮股市的暴涨暴跌中,银监会一直处于密切关注,但并未有轻举妄动。
“在证监会、中登相继公布相关法规表态清理场外配资之后,清理配资已是多部委联合的趋势。”平安证券认为,作为最重要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的银行、信托的监管方银监会后续也应该会有相应表态。
市场估计,银行资金通过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渠道流入股市的应该有3万亿到5万亿,其中包括了数额不低的打新资金。华泰证券研究报告估算,两融收益权贷款有 8000亿元、收益互换2000亿元、借伞形信托的结构化配资的6000亿元左右,另外还有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贷款约5000亿元。
“从理论上说,股市的新增资金都来自银行存款搬家。但这是无法控制的资金流向。从银行端能监管的就是通过各类金融产品流入股市的资金,到目前看,风险仍是可控的。”一位银行系统权威人士这样告诉财新记者。
平安证券推测,银监会可能的做法是,为防止矫枉过正,新老划断应是大概率。存量到期清理(子伞一般久期3-6个月),增量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管控。包括,区分单一和伞状的配资。区分代客理财资金和自有资金;以及是否会把配资业务划为非标。
此前财新记者获知,银监会已明确两融收益权为非标业务,但尚未明确要求规范。“两融收益权是相对风险较低的资产,既有押品又有信用。”一位银监会相关人士说。(见《财新周刊》银行资金入市)
伞形信托本是银行最主要的配资业务,这部分规模有6000亿,其中光大银行2000亿,招商银行1500亿左右(见7月13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系统性风险有多远”)。自5月中旬开始,银行清理和停止伞形信托,但是存量子单元仍可以续作。据财新记者此前了解,续作的“伞”的标的已经由中小板、创业板的“小票”换成了蓝筹“大票”。
平安证券也指出,对于伞形信托,证监会的“三不增”原则(客户、账户和资产)是最大的紧箍咒。现在实操中的难点是,如果客户达到平仓线要求补保证金,则证监会的“三不增”原则如何实行是否会有冲突的问题。
由于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功能斯大股东和董监高增持股份, 近几日,各银行纷纷出台政策,推出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监高的增持配资业务,杠杆在1:2及以下。在伞形信托及打新配资规模严重萎缩后,针对大股东增持,因为被认为风险较小,已成为银行配资业务的新出口。